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>> 科研进展
科研进展
科研进展
【EFM】增材制造AlSi10Mg点阵结构的准静态与动态断裂行为研究
发表时间:2025-04-14 阅读次数:54次
  • 引文格式:

GB/T 7714      

Boim Y, Shirizly A, Rittel D. Quasi-static and dynamic fracture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AlSi10Mg lattice structures[J].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, 2025: 110888.

MLA     

Boim, Y., A. Shirizly, and D. Rittel. "Quasi-static and dynamic fracture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AlSi10Mg lattice structures." 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 (2025): 110888.

APA     

Boim, Y., Shirizly, A., & Rittel, D. (2025). Quasi-static and dynamic fracture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AlSi10Mg lattice structures. 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, 110888.

背景简介

近年来,增材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, AM)技术因其在复杂三维结构制造中的独特优势,受到航空航天、汽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。其中,AlSi10Mg 合金点阵结构因其优异的强度重量比、抗断裂性能和热学特性,成为轻量化结构设计的重要选择。然而,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点阵结构的静态力学性能,而在动态加载条件下的断裂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探索。传统断裂力学理论认为,裂纹通常起始于应力集中区域(如缺口尖端),但对于增材制造的低延性金属点阵结构,其真实的断裂机制可能有所不同。此外,目前有限元分析(Finite Elemental Anlysis, FEA)在预测增材制造点阵结构的动态断裂行为方面仍存在挑战,缺乏合适的失效准则。因此,有必要开展系统性的试验研究,以揭示该类结构在静态(模式Ⅰ)和动态(模式Ⅱ)加载条件下的断裂模式(图1),并为数值模拟提供有效的参数支持。

 

图1 不同模式加载条件下的断裂行为

成果介绍

(1)AlSi10Mg 点阵结构的准静态断裂试验表现出独特的裂纹演化机制。试验结果表明,如图2a和b所示裂纹并非从缺口尖端萌生,而是沿加载方向支杆的拉伸断裂逐步形成微裂纹,最终通过微裂纹的串联扩展为宏观裂纹。高分辨率影像分析显示,裂纹路径与支杆排列方向密切相关,表明点阵几何构型对断裂模式具有显著影响。对比不同点阵类型发现,对角拉伸结构(stretching-dominated)的大尺寸点阵表现出更高的断裂力(图2c),而菱形弯曲结构(bending-dominated)的小尺寸点阵强度更优(图2d),验证了点阵类型对断裂抗力的差异化调控作用。

 

图2 (a) 大型对角线弯曲试样的准静态断裂序列;(b) 完全Ⅰ型断裂;(c)对角线构型的准静态结果;(d)菱形构型的准静态结果

 

(2)在动态加载条件下,模式Ⅱ断裂过程中局部温度显著升高,远超模式Ⅰ,最高可达 100°C 以上(图3c和d),而模式Ⅰ的温升仅约 20℃(图3a和b)。高温区主要分布在裂纹扩展路径附近,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大的塑性耗能或摩擦热。进一步对比不同点阵结构发现,对角拉伸型点阵的温升更明显,这可能与其较大的应变能存储和释放机制有关。

 

图3 热辐射热成像(从23℃室温开始):(a) 模式 Ⅰ 初始断裂期间失效部位的局部温度升高;(b) 模式 Ⅰ 完全断裂时失效部位的局部温度升高;(c) 模式 Ⅱ 初始断裂期间失效部位的局部温度升高;(d) 模式 Ⅱ 完全断裂期间失效部位的局部温度升高

 

(3)图4显示了有限元计算结果,进一步验证了试验观察结果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,在加载过程中,裂纹萌生位置与试验测得的微裂纹形成区域高度吻合,误差小于 5%。应力分布分析显示,在裂纹形成前,支杆的局部应变达到0.033,即试验测得的失效应变值。进一步的模拟研究发现,采用最大正拉应变失效准则可有效预测裂纹路径,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。此外,FEA 计算还表明,在不同点阵单元尺寸下,裂纹扩展速率存在明显差异,这一发现为优化增材制造点阵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持。

 

图4 (a) 有限元分析三轴度图;(b) 有限元分析等效应变图;(c)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比较,模式Ⅰ,对角线点阵

 

致谢

本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:Y. Boim(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。

本期小编 沈文顺(整理)

董乃健(校对)

程 航(审核)

董乃健(发布)